【公共電視台/記者鍾孟燕/報導】 2007.01.23 04:24 pm

●製作緣由
第一次知道「環島千里步道」的訊息,是幾年前還在歐陸生活的時候,從朋友寄來的那封信裏, 彷彿看到一條負載著夢想的步道,蜿蜒環繞在故鄉的土地上,但那仍屬於想像的層次。然而,在 去年春天啟動且持續進行中的步道運動,讓人看到了實現這個夢想的可能性。

●節目內容
如果有一條國家級的公路,它不是為了汽機車輛的快速便利而興建,而是只保留給徒步行走或是騎 單車的人來使用,同時以兩條腿的視覺象徵,將它命名為「國道十一號」,這個聽起來很浪漫的夢 想,卻來自於一種非常沉重的心情。
長年投身社會運動的黃武雄,對於土地面貌的快速變動有著深切的感慨,便發起「環島千里步道」 運動,希望透過在地民眾的勘查和接力,匯集現有各種適合以雙腿行進的小徑、山路、古道、產業 道路等,串聯規劃出一條環島路線,並形塑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,來遊說和影響政府採取相關的政 策和立法,將這條具有自然和人文風光的路線保留下來,不再從事任何所謂的經濟開發或交通建設 。
在「環島千里步道」的推動過程裏,首先面對的是來自環保人士的質疑,認為這項運動將加速終結 台灣的生態資源,另外還有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個推廣健身的活動。然而,在一系列的對話討論裏, 誤解得以釐清,差異得以磨合,反省內在價值以及重建土地倫理的深層目標,也得到更進一步的迴 響。
「千里步道」運動自從2006年4月23日啟動以來,歷經「611」的南北兩地呼應,到「1111」全台 十個鄉鎮市的共同參與,兩次活動下來,強調以串聯來對抗開發、用兩腿慢速行進來顛覆追求急效 的環島步道,一步一腳印的漸漸成形。

●採訪側記
其中一次的拍攝行程,是從幽靜的新店屈尺社區,再到動線設計雜亂的北新路捷運站周邊,短短幾 個小時內,明顯察覺到內心因環境而起的變化,雖然這屬於個人層次的體驗,但如果從人非機器而 是有機體的觀點來思考的話,由行「人」概括承受廢氣、噪音和安全威脅的現況,應該不至於被視 為理所當然,甚至有可能因為「小題大作」,而在熙來攘往的都會區裡,也得以出現對行「人」比 較合理友善的規劃設計。

●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「我們的島」節目──第388集「水圳在唱歌」。本集將於1月26日週五 晚間21:00~22:00播出,1月28日早上08:00~09:00重播。

【2007/01/23 公共電視台】@ http://udn.com/

http://udn.com/NEWS/TRAVEL/TRA4/3699883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dak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